查看原文
其他

陈劲:作为纪实摄影师,我更想通过视觉影像讲好一个故事|媒稿复盘

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3-02-13

2022年6月25日,公众号“看客inSight”的推送《女式内衣流水线上,打工男孩的无欲青春》引发网友关注。有人感叹“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流水线上的工人”,也有人说“这篇文章反驳了读书无用论”,有人在文章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,而更多人透过作者的镜头和文字,看到小镇内衣厂的青年们真实的生存状况。这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,标题是《汕头内衣厂里的打工男孩》作者陈劲大学学习新闻专业,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。他将镜头和文字对准小镇青年的生活与情感,作品普遍关注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和流动状况。

2022年6月25日,公众号“看客inSight”的推送《女式内衣流水线上,打工男孩的无欲青春》引发网友关注。有人感叹“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流水线上的工人”,也有人说“这篇文章反驳了读书无用论”,有人在文章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,而更多人透过作者的镜头和文字,看到小镇内衣厂的青年们真实的生存状况。这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,标题是《汕头内衣厂里的打工男孩》

作者陈劲大学学习新闻专业,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纪实摄影师。他将镜头和文字对准小镇青年的生活与情感,作品普遍关注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和流动状况。

深度营联系到作者陈劲,他为我们梳理了选题与采访的过程,解释了稿件的行文框架,并分享了作为纪实摄影师的独特经验。

以下内容整理自陈劲口述。

图为陈劲

内衣厂这个选题是我毕业那一年做的。刚毕业就做一个自由职业者,让我挺焦虑的,经验不是很多,发现的选题也不多。

当时我有一个朋友,他家在汕头开内衣工厂,他知道我在做拍摄,就和我说了他家这个地方,然后我去网上搜索了解他家那边的情况。他家在陈店镇,我在网上能查到的资料其实很少,大部分是宏观的简介,比如它的内衣产量占中国的多少,每年出口多少,大概是这种数据。
我对这个地方挺感兴趣的,因为在那之前我看过一本书,叫《打工女孩》,作者是美裔记者张彤禾,她在东莞世界工厂跟踪那些打工女孩的生活,写出来这部非虚构的作品,我觉得写得非常好。
我跟朋友说想去他家的工厂拍摄,商量之后,工人还都挺乐意的,我买了一张高铁票到了那里。当时还不知道拍或者是写什么东西,也不知道他们工厂员工的年龄构成。到了之后,朋友带我转了一下,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,做女性内衣的居然大部分是男性年轻人,他们需要操作各种机器,比如冲压、印膜机器。剪线头的大多也是男性,女性一般是踩缝纫机,整个工厂男女比例大概是七比三。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神奇的现象作为切入点,去关注工厂里那些年轻人。

工厂的机器

“我大部分时候都在观察”
“你老婆的胸还有弹性吗?”
“我老婆都生4个了,哪里还有弹性。你呢?”
“我不告诉你。”
“你家那头母猪肯定也不弹。”
“你家那头才是猪。”
——《汕头内衣厂里的打工男孩》开头
我在工厂待了差不多20天。他们好像8点上班,我每天大概9点到他们工厂,然后坐着。有时候也会帮他们打包装,听他们在聊什么,或者去冲压机器之类的地方看他们工作。机器的声音很吵,但工人们说话的声音也大,所以基本能听得清楚他们讲话。
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观察,前几天没有拍东西,也不会拿着相机。一开始要花很长时间跟他们熟悉起来,熟悉了我才有勇气把相机拿出来,他们才不会那么抗拒。
陈劲拍摄的在聊天的工人
镜头前的人好像在注视着镜头

这张照片他不是在看我,他是在跟我这个角度的同伴聊天。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地方,他们就不太介意我的镜头了。
“他们是不同的代表”
在选择采访对象的时候,我会跟每一个工人去聊天,一一了解他们。有些比较擅长聊天,有些比较内向,不喜欢跟人聊天,一直埋头工作。我首先会考虑性格外向的工人,因为他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把我当作朋友看待,跟我分享更多。其次,我会考虑有典型特征的代表,比如小雨,他代表着外来打工的年轻人。他从四川达州来到陈店打工,他的很多老乡也都会来这个小镇做内衣的工作。李佳,是本地的代表,他是潮汕人,家在一个贫困的县城,他跟着妈妈来到110公里外的陈店打工。小发,代表家里开内衣工厂的人,他是纯粹的陈店人,是工厂老板的后代。
除了了解工人还要了解工厂的情况,我在镇上看到卖钢扣、熔喷布、包装的各种企业,它们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产业链。我会先去了解内衣产业链的每一个生产步骤,对工人和产业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再去细化我的采访提纲,并做一些拍摄计划。
工厂招工的广告密密麻麻贴满了整面墙

采访的时候主要还是要通过聊天打开他们的话匣子。比如他们晚上会去溜冰、打桌球和唱KTV等,我也会跟着一起。在那个环境里,他可能会带几个朋友去那一起玩,我会问他的朋友对他的了解以及他们知道的一些故事、他本人可能不太愿意说的话,然后再跟他确认,有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情,或者是不是之前遇到过这种事情。
我是整理好素材才离开陈店的,边整理边补充,但还没开始动笔写。我列出总提纲,再去看照片是否需要补充,补完再回去。回去写的时候就已经不用再补充了,除非有一些需要核实的会再跟他们核对一下。
轮滑场,是陈店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地方之一

比较遗憾的是,我本来很想采访李佳的姐姐。因为我看过《打工女孩》那本书,李佳的姐姐作为一个辍学的打工女孩,我想了解一下她的情况。但是她实在是太内向了,不太愿意跟我去聊。所以我没能突破到答案,我觉得挺遗憾的。
“我希望读者会记住结尾的提问”
离开轮滑场,两人又相约去朋友家打王者荣耀。夏夜的微风拂过少年的T恤,李佳哼起了流行歌曲。
“等我满了十八岁,我要离开这里,去深圳打工。”
他没想过要去深圳做什么工作,只是一心要离开,去触摸快手里的大城市。内衣厂的日子仿佛没有边际的海,吞噬着这个年轻人的身心。李佳的QQ名叫“孤独患者”,后面带着一串火星符号。
“不过,深圳的工厂不让玩手机吧?”李佳问道,随后猛踩了一脚电动车油门,消失在陈店嘈杂的夜色里。
——《汕头内衣厂里的打工男孩》结尾

做这篇报道时我搜索了许多关于工厂的纪实文学,在此之前也读了很多非虚构文学,还学习了一些非虚构写作的写作方式,我更倾向于在文章里注入较少的情感因素。

结尾的场景我印象很深刻,我当时和李佳一起坐着电动车去打桌球的地方。当时我刚好去了深圳,因为很多潮汕人都会去深圳打工或创业,但李佳没有去过,他对深圳很好奇,会问我深圳到底是怎样的。当时,他刚好问了我这个问题。我想了一下,我也没进过深圳的工厂,所以没有办法回答他。我对这个问题印象特别深刻,所以想把它作为结尾,也算是他对自己、对这个城市、对读者的一种提问。希望读者读完之后还会记得这个问题,有想回答他的想法。

李佳和小发
毕业之后,我一直从事摄影报道这个行业,也会做策展、拍纪录片等其他工作。我是做自由职业的,受媒体委派,给媒体供稿,或是自己去拍一些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东西,但现在有自己的工作室了。
“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动摇”
有的时候,采访对象并不想曝光,不想让家人看到或者媒体报道,他们可能对镜头或采访这件事情比较逃避。比如最近的7月份,我非常想给一个年轻人拍照,路上遇到他,有点像我们现在网络流行说的“精神小伙”。他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不想被拍,我一直跟他,跟了半个小时,他说要回家,我说我跟你回家。我和他聊了一路,一直重申我的观点:我想给你拍照。半个小时后,他同意了,愿意给我拍了。遇到这种情况,一定要坚持,不要动摇,不要轻易动摇,他可能开始对你不了解,不熟悉,不想让你拍,但熟悉起来了后,他可能就会愿意,很多情况都是这样的。
我的经验是先熟悉,前几天我可能不会拿相机拍,会一直观察他们或者跟他们聊天。首先是要关心他,了解他们这些人,到底在想什么?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?然后再找一些话题,通过这些去聊,去进入他们的生活。如果一直聊你自己的话题,其实他们不太感兴趣的。他们也可能也会问一些比如相机的问题或是我工作的问题。他们也会对你有好奇心的,可以真诚地跟他们解答,然后慢慢沟通。
以前没经验的时候,我可能会待很久,花很多时间相处,才让他们信任。这个可能得耗时间,但后来有经验了会越来越快。 好的新闻纪实照片,应该是真实且具有人性化色彩的。对每一个拍摄对象都要真诚和敬畏,只有这样,才有可能被他们接纳。
“摄影师和记者的采访逻辑”
在拍内衣厂的时候,我可能先从摄影的角度考虑问题,如何传达出他们的信息,表达他们的生存或是工作的情况。有时候我单纯不会打扰他们工作,直接在那里拍;有时候我看到一个好的场景,我觉得这里很适合他们拍,我也会告诉他们要在这里给他们拍照,需要做什么事情。他可能不会路过这个场景,或者是在这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做事情,但我觉得这个不会影响真实性,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。无论是抓拍还是设计性的摆拍,我觉得不违背他们的工作日常或者是一些伦理道德,是可以有的。我觉得拍摄肖像很重要,这需要充分介入他们,引导他们达到他们的状况以及我想要的效果。
在出租房抽烟的小雨

摄影师和记者的采访逻辑,我认为是一样的。现在有一种职业叫做摄影记者,是要把采访和摄影融合在一起做好。我的流程大概是这样——先客观还原他们那些对话或工作日常的细节,记录下来,了解清楚基本信息,把这些基本信息整合好。然后我会记录下他们的日常对话和平时工作涉及的行为动作。接着再推进到我想把照片拍好,去形成一个详细的故事。我会问他们以前在学校读书、家里的一些情况,以及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地方打工?在这个地方打工,他们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?或者是关注当下这类年轻人,打工过程中的一些复杂关系,例如谈恋爱、交朋友等。
现在很多摄影师只关注图像,觉得文字没那么重要,但我的理想状态是将采访和摄影都做好。
毕业那年,我当时是一个自由摄影师,在广州城中村认识了一个年轻人,通过他知道了深圳的“三和人才市场”。当时拍摄选题,我主要从我自身的一些经历出发,更多地关注年轻人群体。于是我去那待了一个月,跟着聚集在那的一群“底层”的年轻人一起打工,花了很长时间去和他们熟悉,才让他们信任,最后拍摄了一个专题报道。在那里,我看到被称为“三和大神”的年轻人们以另一种方式生存着,信奉“做一天可以玩三天”的lifestyle;会为了赌一把,卖掉自己的身份证……
网吧是三和大神的另一个“家” 
图源:看客inSight

小镇青年是组成这个国家的大多数,我有一个“小镇青年”的大计划,想把中国的很多小镇走一遍,去了解生活在小镇里的人的一些现状。三和和陈店,对我后面的拍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它们让我看到了更多中国小镇的情况。
拍摄陈店“之后”
稿件发出之后,我还挺关心他们那几个年轻人的反馈的。通过这样的报道,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到他们。我只有小雨的联系方式,我发给他看过,但他没有正面回复我,只回复了一些表情,可能他自己看着会觉得不好意思。我希望他们能够给我一些反馈,能够让我在接下来的项目和计划里得到一些信息。我希望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,他们平时可能不会这么关注自己。我希望能收到他们的反馈,但这种情况一般很少。
从2016年开始,我在中国多个省份拍摄了各种差别迥异的小镇青年。在拍摄完陈店后,我去了毛坦厂中学,那里被称为“亚洲高考工厂”。但像这种比较热门的选题,其实每年都会有很多媒体去报道。之前的毛坦厂,记者报道的比较多是高考的情况、父母陪读、青年到了这个学校受到管制和压榨之类的。他们之前报道的点或者角度,大部分是从这些方面出发。我当时就想关注一下就读学生的真实的想法,作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,我可能更想通过视觉影像去讲好一个故事。
《离开毛坦厂,去吻我爱的女孩》专题报道封面
图源:看客inSight


-END-

作者 | 任芙杉 刘家如 蔡思敏
编辑 | 杜锐峰
值班编辑 | 胡怡芹
统筹总监 | 许   愿

推荐阅读

[1]36氪杨林:如果不能核实故事的真实性,再刺激也不能留|媒稿复盘
[2]极昼工作室邹帅:追溯刘学州最后的48天|媒稿复盘
[3]冬奥混采现场,媒体如何进行人物报道?| 事件复盘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